3.科学用药 普遍认为化学农药对稻飞虱的防治比较有效,药剂防治也是目前最有效的防治手段,但是化学农药能够产生双向影响,必须科学、合理的使用,严格控制农药的种类、剂量和配方,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种植特点,一是要根据不同稻田稻飞虱发生程度的大小来用药;二是要与其他病虫害的防治结合进行;三是要正确使用农药喷洒机械和方法,尽量做到精准;四是要注意农药对其他农作物的影响。 四、小结与探讨 目前,稻飞虱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危害水稻生产的害虫,其实际的迁徙能力要比预期的要强,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,各项建设对生态建设的冲击,带来了一系列环境的不正常变化,这些变化对稻飞虱的生长繁殖有一定的影响,尤其是全球气温升高有利于稻飞虱的迁徙定居以及生长繁殖,加上农药的不合理使用,使稻飞虱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,给防治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。因此,在防治策略上要注重生物防治与药物制剂防治相结合,培育优质、高产、抗性强的新品种,将农业、生物、化学、物理等多种技术有机统一,进一步增强稻飞虱的防治效果。 参考文献 [1]高保宗,嵇明福.褐稻虱的发生为害规律和中长期预测方法[J].安徽农业科学,1986,2:69-73 [2]程遐年.褐稻虱研究与防治[M].南京:中国农业出版社,2003:88-92,106-122 [3]王荫长,范加勤,田学志.溴氰菊酯和甲胺磷引起稻飞虱再猖獗问题的研究[J].昆虫知识,1994,31(5):257-262 [4]董习华,丁士银,田学志.安庆地区水稻褐飞虱抗药性研究[J].安徽农业科学,1995,22(4):307-309 |